麗江民居博物館 古城玉河汩清泉-34
Jun 20th 2014, 22:51, by zhuzhu

 


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麗江古城Google地圖顯示詳細地圖

[embedded content][embedded content][embedded content]

 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更成為麗江古城的地標

 古城入口右邊是水龍柱,古城裏的土木建築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立了水龍柱

 朝陽照射下,顯露金光的中國最南面雪山-玉龍雪山

 拍攝古城的最好時機是在早上,古城之清幽及陽光陰影之美可盡情收藏

 小橋流水人家,潺潺溪水從雪山積雪融化而來,感覺就是如此清澈清涼

 

D11(05.25)麗江(一個要細細品味的古城)

拍攝古城的最好時機是在早上,古城之清幽及陽光陰影之美可盡情收藏。不過想拍古城全景,倒不一定要登萬古樓,例如去文昌宮門口,或者獅子山上其他地方,效果都相當不錯。為了閃躲午後的人潮,體會靜寧的古城之美,天微亮我就起床走入古城;此時溫度甚低,不到10C,石板路上幾無行人,與昨晚的喧囂完全是二種情境。住宿的青年旅舍,位於麗江古城的中心位置,也是出入古城最佳位置,步行距四方街僅約七、八分鐘路程;步行麗江古城大水車更僅需三分鐘。

 

天依舊藍得肆無忌憚,青瓦紅木的民居依舊整齊而立,石板路依舊光滑如昔;但每扇門後都是客棧、店鋪、飯館和酒吧,如織的遊人即將佔據古城每一寸地方。 是的,春天是麗江最美的季節,蔚藍晴朗的天空、色彩繽紛的樹木和花朵,映襯著遠處的玉龍雪山,如此美景就令人心曠神怡。特別是近處的小橋流水人家,潺潺溪水從雪山積雪融化而來,感覺就是如此清澈清涼。

 

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更成為麗江古城的地標,也是每一位來麗江旅遊的遊客們,一定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水車又稱「孔明車」,是中國最古老的農業灌溉工具,是先人們在漫長時空中創造出來的高超工藝,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典故相傳為漢靈帝時,華嵐所造出的水車雛形,再經三國時孔明改造完善後在蜀國推廣使用;隋、唐時,廣泛用於農業灌溉,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

 

走到古城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水車,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裏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還在使用;它可以用來舂米磨麵,如果人住在高處,但水在低處流,還可以用它來提水。大水車往右是寫有江澤民題詞的照壁,古城裏所謂「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眼前這個題字的石壁。在古城入口右邊是水龍柱,龍管水,古城裏的土木建築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立了水龍柱,以表達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願望。

 

在古城大門前,最吸引目光的當然是朝陽照射下,顯露金光的中國最南面雪山-玉龍雪山;從古城入口微微向上遠眺,這座連綿不絕的大雪山,就好像襯托著古城的一塊大畫布那麼顯眼。此時有黃牛前來詢問是否要坐車去玉龍雪山,我毫不猶豫的回拒了;納西族的潘金妹做生意的說辭熟練地無以復加,而且華麗難辨虛實,就好像古城街邊的流水中,都特意種上了水草、放養了金魚,以來迎合遊人。

 

其實,前往玉龍雪山,當然是我此行的目地之一,但卻不願搭乘黃牛招攬的車輛。事實上,網路上資料寫得很清楚,只需在旅遊公司買票,再乘7號公車就可到達。當然亦可乘的士前往,只需30分鐘車程;前者約十多元,後者約八十多元人民幣。而上玉龍雪山的門票連大索道票共約150元,在海拔3356公尺處,可換乘大索道到達海拔4506公尺的山峰,但玉龍雪山最高的山峰有海拔5596公尺

 

拍完最具象徵意義的古城入口,回顧身後的古城建築,這些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單、粗獷,而庭院佈置和房屋細部裝飾卻豐富而細膩;納西人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入市過橋,細覽古城佈局自由且靈活,並不拘泥一定形式,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加上石路、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走過很多中國古城,了解到古時的城建方法是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城建規劃,布街闢路。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傳統的古城建規劃法的經驗,所以它也是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麗江古城在8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基本保持了其原來的面貌,對這座古城的保護行動由來已久;特別是1996年麗江發生7級強烈地震後,當地政府借震後重建之機,對古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保護修復,並做到了「車不入城,廠不冒煙」,使古城成為真正的「環境特區」。

 

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的成就,有別於內地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影響;古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佈局以三山為屏、一川相連。街道佈局中經絡設置合「曲、幽、窄、達」的風格;使得建築物依山就水、錯落有致。至於水系則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麗江的小橋流水確是一大看點,古城內流水密佈,約二平方公里的玉河水系上,飛架有354座橋樑,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子橋、南門橋、玉帶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玉帶橋是明代木氏土司所建,長3公尺,寬9.6公尺,因護城河從北、東、南三面玉帶般環繞木府,此橋如玉帶上的扣飾,故名玉帶橋;因橋型酷似馬鞍又名馬鞍橋;玉帶橋最特殊點在橋寬遠遠大於橋長。

 

南門橋為單孔石拱橋,砌有石雕龍頭。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於四方街東向100公尺,亦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係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橋長10餘公尺,橋寬近4公尺,橋面用傳統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於兩岸往來;橋的位置處於古城繁華地段,行人絡繹不絕,橋市生意興隆。至於萬子橋為單孔橋,「萬子」象徵子孫萬千。

 

漫無目的的閒逛,是遊覽麗江古城最好的方式。大研古民居古色古香,家家戶戶都是人字屋架;紅磚烏瓦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建築,多為高約7.5公尺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穿斗式構架、壘士為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納西民居常見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朝北的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

 

麗江民居的特色是屋宇裝飾模式,重點在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樑枋等。門樓有磚拱式、木過樑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樓式樣。木過樑平拱式門樓則以木過樑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簷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此外,對樑枋、往頭、欄杆、柱礎、勒腳、簷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樑的樑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柱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民居的庭院則多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佈局嚴謹。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構成。

 

麗江建築,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

 

麗江古城玉河水悠悠穿牆過院,垂柳絲青青拂橋枕河,風光綺麗,小橋流水、盎然古貌、彷佛置身於蘇、杭,城故名「麗江」。古城房前均有清水流過汩汩清泉,天井裏則是花木扶疏,到處乾乾淨淨;這些幾百年的老房子都是雕花門窗,保存極好,令人發思古幽情。

石路、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依承傳統古城建規劃法的經驗,所以它也是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納西人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單、粗獷,而庭院佈置和房屋細部裝飾卻豐富而細膩

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於四方街東向100公尺,亦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

更多相片請點閱(世界遺產-雲南麗江風光)

視頻:1.世界遺產在中國-麗江古城1/3-3/3;2.印象麗江 回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arrow
arrow

    美食資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