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藝一詞由日本民眾藝術運動之父柳宗悅所創,民藝涵蓋了常民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物。而我們日日使用的碗碟杯盤,正是最貼近我們的民藝,細心玩味,即可感受其質樸、實用之美。
台灣老碗盤上的動、植物花紋,充滿先民生活的軌跡。
若論最能代表台灣常民風情的碗盤,民國40~50年代被大量生產、使用的「仔」,應該是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選項,宜蘭的台灣碗盤博物館就收藏了數以萬計的台灣早期餐具,館長簡楊同說:「碗盤上的圖紋,反映了那個時代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鯉魚、龍蝦、花鳥,和福、壽等吉祥字眼,都是常見的圖紋裝飾。」這些阿公、阿媽級的老碗盤,雖然已經停產,卻愈看愈耐人尋味,堪稱台灣民藝的一環。
【經典圖紋】鯉魚
魚盤上的魚以鯉魚為主,噴釉和壓模都是常用的技法。
花鳥
花草、鳥雀等也是碗盤上常描繪的圖樣,美麗的桃紅釉色又稱胭脂紅。
吉祥文字
福、壽等象徵吉祥寓意的文字,也經常出現在碗盤上。
椰子樹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椰子樹也成為當時彩繪師傅信手拈來的靈感。
龍蝦
物資不富裕的年代,在盤上畫隻龍蝦,象徵對豐衣足食的渴望。
【生活應用】
邊緣有磕傷的碗公不要丟棄,裝水就能養活植物,頗有韻致。
老飯碗還能拿來喝茶、裝酒,用來喝咖啡也別具情調。
簡楊同收藏台灣老碗盤近20年,收藏品多到自己都算不清。
協助拍攝╱台灣碗盤博物館(03)922-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