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 糖廠廢墟 設計展重現新生命
穿梭在原本隆隆作響的工廠,現在轉變成植物生長的無聲細微,歷史空間成了未來一片蔓草叢生的廢墟,這就是芬蘭建築藝術師馬可所說的第3代城市,終極廢墟的型態。即日起至8/17首次移師台東的台灣設計展,正在台東糖廠展現不同的生命力。報導╱許維豪 攝影╱高大鈞
走過墨綠色的工廠外牆,我穿過鐵梯進入已廢棄18年的製糖工廠,近10公尺高的黃色蒸發槽,靜默無聲,周遭的空氣中仍有股機油味。上到3樓的儲糖槽,只見一整片的綠色盆栽,從鐵廊道竄出;斑駁腐蝕的ㄈ機具中,陽光從廠頂的天棚透下,生冷的鐵灰空間夾雜點點綠意,宛如時光開門。
台灣設計展即日起至8/17首次移師台東糖廠展出,其中的最大亮點即是工廠區的時光開門展,請到曾連續3屆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將建於1913年日據時期、已廢棄的糖廠空間,以植物妝點打造第3代城市的廢墟重生意象,命名為《台灣廢墟學院》。人與自然共生,工業取代自然後,終極廢墟則是人、自然與工業,重新自行定位重生。
建築重生 走入時光隧道
設計展期間,每日都有導覽解說。我請在台糖服務34年的林天財大哥帶路,聽著他解說台灣製糖的榮景,比照現在蕭索的廠區,充滿了懷舊氛圍,但一講到馬可的建築概念,他又興奮地跟我解說何謂第3代城市,專業度百分百。
馬可是國際知名的建築藝術家,曾數度受邀在台北、金門打造空間藝術,《台灣廢墟學院》本意是希望未來不定期作為國際研習營的場地,可惜的是,這裡在台灣設計展後即將關閉,未來開放時間未定,也或許會消失無存,衷心希望廠方考慮以收費方式維持常態導覽,活化這處特別的空間。
首次在台東舉辦的2014台灣設計展,以「設計開門OPEN DESIGN」為概念,並納入在地元素及文化。其中糖廠舊倉庫展區,結合各類跨界藝術家,以在地南島文化展呈現,如第一展區「綠島大旅社」,以10位在時裝、工業、視覺、數位藝術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創作10種代表台東的色彩意象。其中時裝設計師竇騰璜以三仙台的青色打造的《觀潮屋》,讓民眾可進到青色長條布幕帳篷內,燈光照射下人影晃動相映成趣;插畫家鄒駿昇用代表鹿野高台的藍色,以球池營造出《夏天》意象,小朋友可躍入池中,戲球玩耍;還有策展人陳俊良的《互攝互入》以石板屋的深灰色,用生鏽玻璃營造出沉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