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年鹽井鹽田架 陽光與風的作品-60
Sep 8th 2014, 23:46, by zhuzhu



 高山圍攏著一塊從河谷中拱出來的斷崖,瀾滄江如利刃將山與崖恰到好處地切開

 鹽井土地不多,而且都是梯田

 沿陡峭的江岸而上,就是一片片層層迭迭用木架子支撐起的鹽田

 一片片鹽田之間以危險的簡易棧道連通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

日積月累,滲到架子下面的鹽水都結成了長長的鐘乳狀的鹽條

來到鹽井,就被這裏的壯闊氛圍震撼了,四面高山圍攏著一塊從河谷中拱出來的斷崖,瀾滄江如利刃將山與崖恰到好處地切開,村莊就座落於此。聚落農舍往下一層走就是瀾滄江,上面是梅里雪山雪峰。站在600公尺高的村中俯瞰河谷,咆哮的瀾滄江猶如一條小溪流蜿蜒;千年鹽田架於於瀾滄江兩岸,藏式民居鱗次櫛比地順山勢排開,塵土的滇藏公路穿鎮而過,成為鹽井獨有的一道人文景觀。

 

鹽井鄉的鹽田,位於西藏昌都芒康縣境內瀾滄江邊,主要有鹽井鄉、曲孜卡鄉兩個地方的產鹽,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此地的產鹽方式,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如今,瀾滄江邊的曬鹽,雖然已應用了一些機械化手段,使產量有所增加;但古老的曬鹽方式,卻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完整的保留著。鹽井鹽田已有專供旅遊者參觀的「鹽井鹽田博物館」。

 

鹽井鹽田裡產出的鹽有紅、白之分,原因是瀾滄江西邊的鹽井鹽田土質是紅土,所以曬出來的鹽是淡紅色的,稱為「紅鹽」;又因產鹽主在35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又叫「桃花鹽」。至於瀾滄江東邊的鹽井鹽田土質是白色的,曬出來的鹽就是白色的。因為西岸地理位置較好,鹽田較寬,鹽產量較高,相應的價格要低一些;東岸地勢較窄,鹽田較少,相應的產量較低,但價格略貴。

 

歷史上,鹽井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月,鹽井的發現為人們的生存鋪出了一條道路。甚至還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記載在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格薩爾》之《薑嶺大戰》中。相傳西藏民族英雄格薩爾王曾與鹽井鹽田所在的納西王爭奪鹽地,最後納西王戰敗,格薩爾王活捉了納西王的兒子友拉,後來友拉歸順後仍被送回並掌管鹽井鹽田。

 

鹽井鹽田產鹽,被當地人看作是上天的饋贈。所謂「鹽田」,指專門為曬乾鹽水、結晶出食鹽的土木結構平臺。也就是用木杆在陡峭的山坡上搭成上平下空的架子,在上面鋪上灌木,墊上土,鋪上細砂,形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沙地,再把鹽水放進這些鹽田裡,任其滲水,鹽水滲乾,便是鹽了。目前,依瀾滄江而建的鹽棚共有3249塊,在瀾滄江兩岸連綿十幾公里,上下分開數十層,己有1300年的歷史;每塊鹽田均由幾十根木柱搭架而成,每塊大約僅七平方公尺。

 

參觀得走一條便道,這條便道只有三公尺左右寬,越野車或農用車可以通行,只是會車比較麻煩。而且土路下到懸崖峭壁,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墜入滔滔的江水;好在路不長,半小時就到了江邊。據說數千年前這裏是汪洋大海,所以土質裏含鹽量極高,人們發現後打井深入地表挖出泥漿,灌入棚架上去曬,經過多次重複動作,最後靠上面的鹽棚上覆蓋著白白一層鹽。細看是鹽的粗晶體,由於含礦物質高,對於補充高原缺乏的微量元素有很大的好處,至今藏民還是吃這種鹽。

 

鹽井都在江邊,與鹽田相距幾百公尺。所謂「鹽井」,指鹽民們專門在有鹽水的地方挖出的深井;一路上只看見四五口,有的三四公尺深,有的深達十幾公尺。鹽井裡熱氣騰騰,汩汩冒著溫熱的鹽水。鹽井裡的水,過去都靠人工揹到山坡上的鹽田裡;揹鹽水的路都是險峻的棧道,鹽田之間便用棧道連通。揹水的都是納西族婦女,她們身揹圓柱形的木桶,從江邊的鹽井裡把鹽水揹到鹽田邊的槽溝裡來,其他的工人將鹵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

 

每次灌滿鹵水,經過兩三天日頭的曝曬和江風的吹拂,就能在每塊鹽田上收穫結晶鹽10來公斤。在婦女們曬出小山一樣的鹽堆時,鹽井的男人們便組織30多人、百餘匹馬的馬隊,馱著鹽巴去換糧食。那時,因為沒有公路,換糧行動仍得沿著茶馬古道行進,沒有橋梁要靠用竹子做成的索道過江。有意思的是,人們也要將馬匹綁在竹製的溜索上,而馬匹也早已習慣於這種刺激的過江方式。

 

世代採鹽的鹽井人最怕的是陰雨連天,日照不足,出鹽極慢且少。還有在洪水季節,還容易出現水患沖毀鹽田。鹽井的鹽自古銷路甚好,牧民用它餵養的牲畜易增肥和產崽;如果食用其他的鹽,牲畜容易生病。如今,鹽仍是當地藏民重要收入來源;鹽井每年產鹽四千噸左右,一般的農戶一年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因缺少耕地,灌溉困難,鹽井人世代靠鹽換取糧食,鹽也就成為鹽井人的經濟命脈。

 

沿陡峭的江岸而上,就是一片片層層迭迭用木架子支撐起的鹽田,一片片鹽田之間以危險的簡易棧道連通。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走在棧道上,看到兩旁隨處都有揹鹽水的女人們穿壞的膠鞋;揹鹽水用的繩子、水桶,都放在鹽田架的下面。這種情形,讓到鹽井的旅人感動不己。

 

細看鹽田架上墊了土,又鋪上細砂,細砂可以滲水,原來這樣鹽水就乾得快了;日積月累,滲到架子下面的鹽水都結成了長長的鐘乳狀的鹽條。近年,鹽井人都裝了抽水機,再不用納西婦女揹水爬山了。現代機器使勞力節省了,卻有看不到從前生產情景的失落。這便可能是機械文明和社會變革給世界帶來的進步與尷尬。是的,一種古老的生產文化,隨時都可能會因機械化的發展而消失。

 

一塊讓人神往的土地,一種讓世人覺得有些悲壯的原始勞動場景,不用裝飾的原始的勞動文明,將離我們遠去。這和鹽井的納西族人之於祖籍地一樣,他們從老人們的回憶裡記住了一個地方叫麗江,但他們最終沒有繼承下納西語言,也沒有返回麗江的理由。歷史的,地理的因素,使這些木土司的後裔們,與這裡的藏族同胞水乳相融,造就了一種讓世人矚目的民族文化。

 

那些木架子鹽田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有的剛倒入鹽水,風吹水面,波光粼粼;有的水分已經蒸發,潔白的鹽晶映著雪山夕陽,閃耀著迷人的光彩﹔有的還沒來得及倒鹽水,裸露著棕紅色的臺面,樸實無華。這些五彩斑斕的鹽田與奔騰的江水,碧綠的農田和濃郁的核桃樹,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令人難忘。不禁想到有一首當年杜甫入蜀,其為鹽井所賦同名之詩,同樣令人深刻: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

  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我何良歎嗟,物理固自然。

 

 五彩斑斕的鹽田與奔騰的江水,碧綠的農田和濃郁的核桃樹,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圖片摘自網路)

 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圖片摘自網路)

 鹽井鹽田產鹽,被當地人看作是上天的饋贈(圖片摘自網路)

 細看鹽田架上墊了土,又鋪上細砂,細砂可以滲水,原來這樣鹽水就乾得快了(圖片摘自網路)

一塊讓人神往的土地,一種讓世人覺得有些悲壯的原始勞動場景(圖片摘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食資訊 的頭像
    美食資訊

    美食遊台灣

    美食資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