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大昭寺 惹薩羊土神變寺-86
Jan 6th 2015, 22:48, by zhuzhu



 2000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

 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

 在大昭寺前廣場,除了遊人外,還有很多僧侶聚集

2000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專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話;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藏民也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在拉薩,藏族人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廓街一帶稱為「拉薩」。「拉薩」在藏文中的意思就是佛地;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傳說大昭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湖邊向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佈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開始一場以千隻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刹女;這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臂,大昭寺所在湖泊正好是羅刹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

 

所以,文成公主指示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揹著裝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所以,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

 

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寺廟稱「惹薩」,因裡面供奉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地方是佛地,其音逐漸演化,寺廟所在之地遂改稱「拉薩」。

 

從八廓街來到大昭寺前的廣場上,香烟繚繞,人流如織,多是藏傳佛教信眾在那裏轉街,或者是匍匐磕頭。他們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神情都莊重肅穆,非常虔誠;雖然進藏的一路上已多次見過這種叩拜,但親身再見這樣的場景,還是讓我有些震撼。由於每天都有很多的藏傳佛教信徒,圍繞著大昭寺轉經,所以大昭寺實行限時參觀,每天8001130,主要為徒開放,期間不接待10人以上的團隊;11301730才對遊客開放,參觀時間也有所限制。

 

走到近前,可以發現這裏與布達拉宮不同 三兩兩的信徒進進出出,有的在門前行磕長頭,有的虔誠地轉動著經輪,口中唸唸有詞。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迹。這裏對藏人是免費的,而遊客只能拿80元去換得一張參觀的門票;至於如何區分?就看守門者的功力了。由於曾經發生過藏民自焚事件,所以這裡檢查很嚴,液體和打火機一律不許帶入的,

 

沒有恢弘的寺院大門,經過一個小廣場就直接入寺。看著長長的隊伍,正傷腦筋間,旁邊有工作說我不用排隊,我很高興以為優待台胞,我又沒拿出證件,誰知我打哪來?後來才發現,排隊的人主要都是虔誠的準備添酥油的信徒,他們可以一直走到覺康大殿繞釋迦牟尼等身像一周而作為遊客的我,雖然不用排隊,卻也不能進入覺康大殿,只能在殿前遠觀釋迦牟尼佛。

 

大昭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47年),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為恭奉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入藏而建造。拉薩後來之所以有「聖地」之譽,就與這座佛像有關。而現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它是由松贊干布迎娶的另一位公主-大唐的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

 

據說,這尊佛祖像是南北朝時期,古印度國王送給華夏的。幾百年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將這尊供奉在洛陽白馬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賜給前往吐蕃和親的文成公主携帶進藏。這尊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按照釋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後,那些弟子有幸請佛祖釋迦牟尼自己給自己的佛像開光加持。塑像的珍貴,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最重要的是認為見到佛像和見到2500年前的佛祖本身沒有區別。

 

世上只有3尊釋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這三尊佛像中,以12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土,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傳昭大法會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就改稱大昭寺清朝時,曾被稱為「伊克昭廟」。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占地25100餘平方公尺龐大宏偉的規模。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了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

 

大昭寺不僅是一座供奉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在大昭寺正門入口處,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西元823年簽訂的唐蕃會盟書。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

 

大昭寺歷史上曾遭受兩次災難。西元7世紀後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貴族大臣發起的第一次禁佛運動以及西元9世紀中期,由朗達瑪發起的第二次禁佛運動,使大昭寺或淪為屠宰場,或遭到封閉而釋迦牟尼佛像兩次被埋于地下。關於大昭寺內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調換佛像的傳說但是金城公主調換佛像這事,實際上是曲解了吐蕃資料的記載後得出的故事。

 

根據記載,文成公主為了鎮伏「惡道之門」,將覺阿佛像(即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留在繞木齊(惹冒切),然後在繞木齊建小昭寺(惹冒切寺)。「此處尚有惡道之門,繞木齊下有龍神宮殿,當迎覺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鎮伏」「文成精于星算風水之術,審觀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臥之狀。心知若能迎覺阿佛像供龍宮頂,則可鎮壓之。遂即就其處暫置佛像,四方豎立四柱......供養釋迦佛」。

 

「文成公主亦從內地招來精工巧匠,修建熱模切神殿」;「此後又盛傳唐軍入藏,急將覺阿釋迦像迎至神變寺,藏於南鏡門內,以泥封門,別繪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兒,唐軍果至,縱火燒布達拉宮,未能將覺阿佛像迎走,乃將不動佛像運至半日程地。」即8歲等身像,公元八世紀的時候,被轉供奉在小昭寺。由此觀之,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帶去的覺阿釋迦像(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後來金城公主「至神變殿,方知覺阿像暗藏于南鏡門,乃將門開啟,映出覺阿像,安置於殿后淨香室中心......」。按照此記載,文成公主將覺阿佛像(即十二歲身量之釋迦佛像、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覺阿釋迦像)留在繞木齊,然後在繞木齊建小昭寺,吐蕃人為了防止覺阿佛像被搶走,而將覺阿佛像轉移並隱藏到了大昭寺,後來金城公主取出覺阿佛像,就供奉在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47年),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

 

 大昭寺是拉薩市內領略藏民信仰熱情的最好地方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

 香烟繚繞,人流如織,多是藏傳佛教信眾在那裏轉街,或者是匍匐磕頭

 每天都有很多的藏傳佛教信徒,圍繞著大昭寺轉經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神情都莊重肅穆,非常虔誠

 院落東側,由各個家庭負責加酥油的數排酥油燈,白天也是長明不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食資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